环境污染成民生不可承受之重
文章作者: 宏森环保
在快速迈向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如资源束缚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雾霾范围扩大等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民生发展论坛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发言中指出,我国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民生不可承受之重,需要寻找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的道路。
环境问题集中爆发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谁也离不了,躲不开。在改革开放30多年里,由于优先发展经济对资源的非理性的掠夺式开发,我国环境变化比过去3000年的变化还要大,并呈现出立体化特征。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介绍,过去30年间,我国环境质量至少三次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冲击。次是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全面突起;第二次是在1992年后,我国市场经济进一步开放;第三次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4万亿元资金拉动经济增长。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1978年相比,2013年我国GDP增长了71倍,并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但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出整体爆发阶段。据悉,2003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5.8%,而2013年我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占到GDP的9%。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做出这样的判断,即2013年我国人均GDP是6800美元,开始从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但要达到发达国家人均GDP10000美元水平,未来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将存在一场博弈。
十二届全国人大环资委副主任委员龚建明据介绍,我国环境领域的基本法《环保法修订案》已于4月24日表决通过,将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有望解决环境保护方面的共性问题。不过,骆建华表示,随着我国环保投入的增加,以及钢铁、水泥为代表的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峰值点的出现,预计在2020年后,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将会陆续达到峰值,污染排放将全面下降。但在2020年之前,“三高”消耗的峰值还没有到来,我国环境污染将不会有任何改善。
环境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据介绍,2013年我国环境达标的城市只有拉萨、海口和舟山。十一届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贺铿表示,大面积环境污染表明我国以GDP挂帅的发展已经不可持续,必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把突出GDP增长转变为突出民生的改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勇表示,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复杂加复杂就更加复杂。研究表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一般要经历“先污染、后治理”,“边发展、边治理”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三个阶段,而我国目前正处于“边发展、边治理”阶段。但受限于原有环保法律法规,我国普遍存在污染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现实。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上没有形成互动,始终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较终导致环境治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怪圈。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指出,目前我国环保行政执法部门往往采用“以罚代刑”,对环境类案件一罚了之,不走司法程序,客观上纵容了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
北京湖南企业投融资商会会长伍继延承认,破坏环境确实是由企业生产引起的,因为企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在创造价值的同时也成为资源消耗和碳排放大户,但不能把污染环境的“板子”完全打在企业头上。
找到发展和保护之间的平衡点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认为,中国梦首先是民生梦,而民生较基本的要求就是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目前,我国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甚至是一个政策化问题,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立法的进程,反过来“法治”也是寻找一条和谐发展道路的基础和保障。
实际上,一个经济仍处在发展、上升期的国家或经济体,如果拥有清醒的环境保护意识、采取得当的环境保护对策,把环境治理措施严格落到实处,那么伴随经济发展的,也会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虽然经过治理,我国环境已经有所好转,但重污染的性质并未改变,污染带来的未来灾难还不可知,主要是因为我们解决环境污染缺少更多的智慧、知识和能力。
据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王灿发介绍,目前社会上流行着“经济优先论”、“协调发展论”、“可持续发展论”、“环境优先论”等,要守护身边的蓝天碧水,就要旗帜鲜明地强调“环境优先”的原则。不过,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企业社会责任中心常务副主任孙孝文看来,“环境优先”不能一刀切,一定要考虑到政府决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很重要,但发展经济同样重要,所以要在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之间找到平衡点。